7月11日,中美两国外长举行会晤,原本期望能够推动双方和解,然而,在会面过程中,双方存在的分歧相当明显;中国方面并未作出让步,导致会谈未能达到预期效果;至于后续的发展趋势,目前尚难以预测。
会谈背景与目的
7月11日,据外交部官方网站发布,外交部长王毅与美方国务卿鲁比奥进行了会晤,双方在中美两国关系以及双方共同关注的问题上进行了深入交流。在此次会谈中,美方的主要目标是推动中美关系的和解,并努力营造有利于两国高层领导人会晤的友好氛围。与此同时,中方则希望美国能够以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审视自身的发展,并切实执行两国领导人达成的共识。
中方核心诉求
王毅外长指出,两国元首的共识需要得到实际执行。其中,中方着重关注的是美国需尊重中国的 发展权利,并停止不合理地对中国进行打压。在国际竞争的大背景下,中国的 发展权利是不容侵犯的。美国不应利用其优势来限制中国在科技等领域的进步,这一点是中方坚定不移的立场。
美方观点主张
美国媒体援引鲁比奥的观点,称此次会谈具有建设性和积极性,并指出中美之间虽然存在竞争,但仍有实现战略平衡和合作共存的可能。同时,鲁比奥还表示,对中国的打压是正当的,他提倡采取“边打边谈”的策略,以避免双方陷入全面对抗和冲突。这一立场体现了美国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,又不愿与中国的关系彻底破裂的复杂心态。
会谈实际成效
会谈结束后,中美两国外长并未进行握手合影,也未共同举办记者招待会。在双方唯一的一张合影中,鲁比奥的表情显得相当严肃。这一现象表明,双方之间的分歧相当显著,尽管双方都尽力表达了自己的观点,但并未达成任何实质性成果,此次会面仅能视为两国外长的一次见面。
特朗普看法引争议
特朗普曾将中美关系描述为“极其公正”,暗示美国对华实施的关税和科技限制是正当的。然而,关于“公平”的定义权不应仅由美国独揽,若以美国为主导的“基于规则的全球秩序”存在,则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构成不公。中国坚决反对美国单方面对“公平”的界定。
未来走向博弈
美国希冀与我国维持战略平衡,但需摒弃霸权主义观念。我国具备背水一战的决心,并拥有多种反制措施,例如限制稀土出口、在国际事务中保持独立立场等。若美国持续采取霸权主义立场进行谈判,双方达成共识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,甚至可能使得美国官员9月3日来我国观阅的安排化为乌有。
您如何看待中美关系的实质性缓解与互利共赢?期待您的观点和反馈,欢迎在评论区留言,同时请不要忘记点赞和转发本篇文章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