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芯片技术发展浪潮中,RISC - V与ARM的人才供需差异凸显,同时RISC - V的独特优势也在逐渐展现,却面临着一些观念和认知上的挑战。这一技术领域的动态,正吸引着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。
人才供需矛盾
目前,企业面临着人才结构失衡的问题。不少企业表示,市场上懂ARM解决方案的人才众多,然而熟悉RISC - V技术支持的人却难寻踪迹。这种人才分布不均的情况,给企业在技术转型和应用RISC - V时带来了阻碍,限制了RISC - V技术的快速推广。
优势认知误区
许多企业存在一个错误观点,认为RISC - V只是原位替代ARM。但实际上,这忽视了RISC - V开放性和可定制化的优势。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并发挥这些优势,RISC - V的潜力将难以充分释放,不利于其在市场上的长期发展。
开源降低成本
RISC - V的开放性使能了开源实现和开源工具链。这种模式带来了结构性的成本降低,类似软件领域的开源软件,Linux+就是成功范例。如今全球的900万个APP开发较为容易,未来以此为基础,或许增加少量人员就能推出软硬件解决方案,新商业模式也将因此催生。
芯片成本锐减
包云岗教授指出,开源RISC - V CPU优势显著。相比之下,基于开源RISC - V CPU的联合开发模式,能为企业节省2.5亿研发费用,降低33%。这对企业来说,是巨大的成本节约,有助于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。
性能不断提升
面向服务器领域的 “昆明湖” 已迭代到V2版本。在7nm制程下,主频达3GHz,性能达15分/GHz。结合 “香山” 编译器优化后,性能提升20%,达18.5分/GHz,还全面支持最新标准和虚拟化。“昆明湖V3” 也已明确目标,性能将进一步提升。
质量验证保障
很多用户担心开源的RISC - V内核难以实现高质量设计。不过,在过去一年多,“香山” 在众多企业支持下做了大量测试,形成2万多个测试用例。就像当年Linux的发展,希望更多企业参与,共同推动RISC - V成为产业界的有力支撑。
你认为RISC - V能否在未来替代ARM成为芯片市场的主流技术?快来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,别忘了点赞和分享本文!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