退票难题长期存在,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亟待得到保障。对于因突发状况而无法观看演出的消费者来说,他们不仅要面对演出的取消,还需承受平台方面的种种推诿,这使得他们的维权之路充满了重重阻碍。
投诉重灾区
在票务平台的投诉案例中,“退改问题”的占比高达49.8%,这一比例远超其他问题,成为投诉的焦点。通过黑猫投诉平台以“演唱会+退票”为关键词进行检索,发现投诉量已突破4.2万条。众多消费者因各种原因申请退票,但普遍遭遇平台拒绝或处理拖延,这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合法权益。
高额的收费、退票途径的提前关闭等政策,导致消费者感到难以接受。以李先生为例,他因家人突发疾病无法参加演唱会,然而平台却以各种理由驳回了他的退款申请,这无疑加重了他的经济压力。
法律争议多
王叶刚教授,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的专家,明确表示,演唱会门票所涉及的合同属于服务类合同,故不适用“七天无理由退货”的规定。此外,该平台所采用的阶梯式退费机制,其法律效力不容置疑。但若消费者提出全额退款,则可视作是解除合同的行为。
在法律领域,对于演出门票是否应享有特殊处理,以及亲属去世是否可作为不可抗力因素引发争议。平台以“票品缺乏直接的人身关联性”为依据,拒绝认可不可抗力,使得消费者在捍卫自身权益时遭遇诸多障碍。以张女士为例,当她因亲属去世而申请退票时,平台便采取了果断的拒绝立场。
行业困境深
为防止“黄牛”活动,执行了严格的实名认证制度,消费者无法私自转售门票以降低损失,必须通过平台进行操作。平台的盈利与售票收入密切相关,若发生退票,将对其利益造成损害,故而,平台在处理退票事宜时积极性并不高。
在消费者进行投诉时,常常陷入“平台拒绝处理、监管部门协调不力、主办方推卸责任”的反复循环。监管机构在强制执行上存在短板,同时行业内缺乏统一的退票和改签规范。这些规定主要由平台和主办方自行设定,与传统航空、铁路等行业的规定相比,存在显著的不同。
信息不对称
该平台频繁以无法与活动组织者取得有效沟通为由,延迟处理相关事务,这造成了消费者在信息获取上的不平等。以赵先生退票事件为例,平台多次以此作为借口进行推诿,使得赵先生感到十分困惑和迷茫。
即便消费者提供了中暑发生现场的照片或是医院的诊断证明,他们的退款申请仍有可能因为“缺少120急救服务记录”等理由被拒绝。这种情形导致消费者感到极度无助,而问题长时间得不到妥善解决。
退款合理性
胡翔对平台关于“服务开始前”可退票的规定持有异议。他认为,一旦服务因商家的责任而无法继续进行,消费者应当有权获得全部费用的退还。
在时间规划方面,建议实施一段“冷静期”措施,此举措可参考铁路行业的分级票价策略。针对全额退票的情形,需明确其适用的范围和审核的详细准则,同时,审核流程应当保持公开透明,对于不予退票的申请,应当提供合理的说明。
规范待完善
演出票务市场迫切需要制定一套统一的退改签准则,以确保消费者权益得到有效保障。监管部门应当加大监管力度,彻底消除推卸责任和互相推诿的现象。此外,各大平台和主办方应当制定出合理的退改签政策,以减轻消费者在维护自身权益时所需承担的成本。
业界普遍关注,针对演出票务的退改签政策,探讨如何进行优化,目的在于更有效地保障消费者权益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