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当前物质技术发生重大变革并引发艺术形态剧烈变动之时,关于艺术形态与物质媒介条件之间关系的传统议题,再次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兴趣。以往,艺术形态的演变深受物质媒介的影响,而在新的技术变革背景下,艺术形态同样正遭遇着新的挑战和机遇。面对这些变化,我们应如何作出恰当的应对?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。
文学创作的变革先例
19世纪,欧洲地区市民的识字水平有所提高,然而他们的购买力却相对较弱。在此背景下,报纸成为了人们主要的阅读媒介。这种传播方式催生了文学创作的创新,以查尔斯·狄更斯的《雾都孤儿》为例,为了吸引读者持续关注连载,作者在每个章节中巧妙地设置了悬念,例如“孤儿未来的命运将会如何”。这种叙事手法对后世小说的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充分说明了物质条件对文学创作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。
狄更斯,19世纪英国的一位作家,身处一个独特的社会环境。他凭借敏锐的观察力,借助报纸这一媒介的特性,创作出满足读者需求的作品。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,而且为后世小说创作开辟了新的路径,使得悬念的设置成为小说创作中的一种常用技巧。
戏曲表演的环境适应
宋元年间,勾栏瓦肆位于繁华市区,缺乏扩音设施,且观众群体频繁变动。演员们提高嗓音以盖过喧嚣,绘制脸谱以便于远处观众识别角色。这些调整是戏曲艺术根据当时物质条件所进行的适应,并构成了戏曲独特魅力的要素之一。
在热闹非凡的勾栏瓦肆之中,演员们为了提升观众的观赏体验,持续对表演形式进行优化。提升音量要求演员具备出色的发音能力,而勾画脸谱则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严格的绘制规范。这些根据环境变化而采取的措施,使得戏曲表演更加栩栩如生,形象鲜明。
当代艺术的震荡产物
当前正值物质技术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,网络文学、微短剧以及抖音热门歌曲等新兴艺术形式应运而生。这些新兴艺术形态的涌现,不仅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,同时也揭示了物质与媒介对艺术形态所产生的作用。
互联网推动了网络文学的广泛传播,打破了传统出版的界限,为更多人提供了创作和阅读的机遇;微短剧凭借其简短快捷的特点吸引了大量观众;抖音平台上的神曲则通过短视频迅速传播开来。尽管这些新兴文化形式在最初都遭到了一些质疑,但其在当今社会的显著影响力却是不可否认的。
经典标准的历史变迁
众多被视为典范的艺术准则,是顺应当时物质和媒介变革的产物。例如,流行歌曲普遍时长在三至四分钟,这一特点与78转唱片的时长限制紧密相连;在早期,这种时长曾受到负面评价,但时至今日,它已被确立为行业标准;而一桌二椅则成为京昆舞台审美的核心元素,其起源与舞台空间及时间的限制密切相关。
早期流行歌曲因时长不符合传统审美标准,常被认为缺少艺术深度。然而,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改善,这种歌曲形式逐渐获得认可。一桌二椅的设计起初在特定情境下诞生,最终演变成为经典审美元素。这些现象共同说明,艺术评价的标准并非固定不变。
打破认知偏见的重要性
人类似乎天生带有对过往时代推崇、对现代时代轻视的倾向,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屡见不鲜。然而,在动荡时期,我们尤其需要摒弃这种成见。尽管当下的作品未必能自发成为经典,但我们也不应仅仅因为新形式的出现而否定传统观念,而应当以客观的态度审视新兴的艺术形式。
我们不应仅因沿袭传统的艺术样式,而轻率地排斥新兴的艺术形式。每个时代都拥有其特有的物质基础和媒介环境,而新艺术正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。消除成见有助于我们更开放地接纳新事物,进而促进艺术的进步。
艺术创作的未来应对
新物质或媒介推动艺术进行适应,然而,创作出卓越作品仍需依赖创新的艺术实践。艺术家需主动接纳新的规则,并熟练掌握塑造新形态的技巧,从而使新规则更加丰富和完善。
艺术家在面临新的物质和媒介环境下,不应仅仅被动地做出反应,而应积极寻求创新。他们应当效仿狄更斯或戏曲演员的做法,在新的情境中孕育出独树一帜的艺术成果。唯有如此,当代艺术才能在变革的浪潮中蜕变,最终成就传世之作。
在当前物质技术持续变革的背景下,我们是否能够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思维,勇敢地面对新兴艺术形式的挑战,并创作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杰出作品?欢迎各位发表您的看法,同时,也请您为本文点赞并予以分享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