众所周知,进食时应慢慢咀嚼,然而,当前社会中的用餐节奏正逐渐加快。这一现象背后究竟潜藏着哪些健康风险?我们又应当如何进行改进?以下内容将对此进行详细探讨。
吃饭快的定义
用餐速度过快通常指在20分钟内完成用餐,而某些研究将这一时间缩短至10分钟或5分钟。在日本的一项研究中,参与者被要求跟随每分钟40次的节拍器进食,结果显示他们的咬合和咀嚼次数显著增加,尽管进食节奏减慢,但进食效率并未受到影响。这一现象表明,进食节奏对用餐速度具有显著作用。
饮食文化改变用餐时间
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张淼博士指出,当前人们用餐的平均时间有所减少,这一现象与饮食文化的变迁紧密相关。研究数据表明,食用披萨的人群相较于那些食用“米饭、蔬菜和牛排”组合的人群,其用餐时间平均减少了182至216秒。食物的种类对人们的用餐时间有着显著的影响。
吃饭快损伤食道
张坚主任,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负责人,指出进食速度过快可能导致食物咀嚼不彻底,进而增大了食道被大块食物划伤的风险,特别是对于质地粗糙、坚硬或温度较高的食物。根据《中国公共卫生杂志》的研究数据,相较于进食速度较慢的人群,快速进食者的食管癌风险高达非快速进食者的2.5倍。因此,进食速度过快对食道健康构成了较大的威胁。
吃饭快影响消化
若食物未经过充分研磨,胃肠蠕动将受影响,同时需要承担更多的“切割”任务,导致食物在胃中停留时间增加。大脑接收饱腹信号的速率降低,食物进入胃部后,胃部会释放出“饱腹”的物理信号,而大脑感知这一信号通常需要20至30分钟。在进食速度过快的情况下,大脑可能意识到已经过量进食,这容易导致肥胖。
吃饭快升高血糖
自进食第一口饭开始,人体便分泌胰岛素以调节血糖水平的上升。若形成快速进食的习惯,血糖水平会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,而胰岛素的分泌速度无法同步跟上,导致只能通过增加分泌量来降低血糖。长期维持这种状况,对血糖的稳定控制会产生不利影响。
细嚼慢咽的建议
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最新版推荐,健康人士的早餐应控制在15至20分钟内完成,而午餐和晚餐则不宜超过30分钟。进餐期间应避免使用电子设备,并确保两餐之间间隔4至6小时。在用餐时,应适量控制食物的分量,选择小份量食物,并可以播放一些轻松的音乐。若要改善“快食”的习惯,可以从每天调整一餐的用餐时间开始。
日常生活中,人们用餐通常需要多长时间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您的用餐时长,同时,请不要忘记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,以便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用餐速度与健康之间的联系。
发表评论